留美中国学生的学术融入
几年前,美国的《高等教育纪事》杂志曾经登载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美国教授,内容是针对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认为他们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缺少批判性思考。我读到这篇文章以后,立即发电子邮件给这个杂志的编辑,提出抗议。我指出,在我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比美国学生更弱的批判思维能力,他们的口语虽然不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自如,但大致观点也是能清晰表达的。经过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能很快提高。
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公开批评不仅有歧视之嫌,也忽视了外国学生融入美国教学环境所面临的普遍的挑战。我说,中国学生被骤然放入一个以美国教授和学生为主体的异国文化中,在课堂讨论中必然容易采取一种观察和倾听而不是积极参与的保守态度,这种倾向在整个东亚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中都比较突出。反过来,美国学生在中国很难遇到类似的困境,因为多数美国学生的中文程度根本不足以和中国同学一起上课,而是和其他留学生集中在一起。假如我们把中文大致过关的美国学生放入一个以中国学生为主、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课堂,美国学生也可能相对沉默。
抗议归抗议,我自己对中国留美学生的表现是从两个方面力图客观地来看待。我发现,在我所接触和教过的中国本科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很多本科留学生在出国留学以前,就有过不少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资讯一点不少,到了美国以后,也结交很多当地朋友,外出旅行,广泛阅读,思路开阔。一味认为小留学生不会批判思维,也不能融入国外社会生活,只知道扎堆成天说中文,似乎是以偏概全、不太公平的指控。
和美国本地学生相比,远渡重洋求学的中国学生其实更善于从两种文化比较的角度看待很多社会、历史和政治问题。相比很多从未出过国门,甚至除了家和校园以外国内旅行经验都有限的美国学生,中国留学生的阅历更为丰富,眼界更为开阔,视角更为多元。因此,当中国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时候,一旦克服语言和心理障碍,能够说出很多令美国学生耳目一新的观点。
中国留学生的不足,在我看来首先是缺少严格的学术伦理训练和个人对过错负责的态度。我曾经在一年内参与处理过三起中国学生被美国任课教授指控抄袭的案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抄袭绝不仅仅是中国学生特有的行为。在美国大学生中,作弊和抄袭也层出不穷,而学校也有关于如何界定抄袭和引用的教育,还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作弊案件受到公正的审理。其过程有指控作弊的教授(类似于原告)、被指控的学生(类似于被告)、一个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和几名学生组成的委员会(类似陪审团)共同出席。在听取双方的控辩后,委员会作出最终裁决。被指控抄袭的一些中国学生倾向于完全拒绝任何指控,不仅如此,还有人大言不惭地对美国人说,“在中国我们都是这样的”。一名被控抄袭的中国学生甚至公然指责学校没有提供更好的指导,而自己是“付了学费”的。这种强词夺理的自辩不仅在国外损害中国的形象,也罔顾事实。另外,当事人在潜意识里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责任,在道德上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留学生的另一个问题是认知上的。的确,一部分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替代性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越来越趋近于美国高等教育所期待和要求的批判性思维,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囿于固有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纠结于“我以前听说的不是这样的”和“这和我以前学到的不一样”。在有关中国的学习过程中,来自国内的留学生起初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懂得比美国学生多,但最终不得不承认,部分美国学生在毫无背景、从未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经过对指定书籍和论文的精细阅读和深入思考,对有关中国的论题也能够表达出非常有见地的思想。一方面,深入的批判性思考是美国教育中长期持久进行的训练,学生并不难越过表层信息对文本背后的逻辑和问题展开深层次剖析;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学生因为生长于中国,对国内的种种情形以及中国历史了解得较多,但美国学生的广泛阅读以及文化的多元和开放性却使他们对于欧洲历史、苏联/俄罗斯历史都有相当的了解,更不必说美国历史。这些背景对于他们在人类共同经验的意义上理解中国也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部分知识储备和深度阐释能力却是一般中国学生缺少的。
另一个问题在于学术写作能力。事实上,在课后的交谈中,从国内来的学生,甚至个别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二代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向我表示:我不擅长写作。他们有时候甚至无法按期完成一篇论文,理由就是:不擅长写作,和“有想法但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这一类学生常常是华人孩子中常见的经济学专业,辅修数学。我问他们,学经济学就可以不用写论文吗?将来工作真的不需要书面表达吗?学经济学就不需要深入了解社会和历史吗?我认为这种倾向和中国人中间迷信数学和统计,忽视人文社科的思维和表达有极大的关系。然而,这样的学生最终可能会认识到,本土美国人相对中国人的优势,恰恰体现在思辨和表达上。
我在批改论文的时候的确不断发现,美国学生中比较优秀的那部分人在阅读材料的细致程度、引用丰富准确以及论证的严谨绵密、解读的深刻性方面,都远远超过“不擅长写作”的中国学生。甚至一些专业是自然科学的学生写起历史论文来也非常得心应手。这导致中国学生对中国历史仅仅在人名,地名,大致事件的常识意义上懂得比美国学生多(这是自然而然的,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但深度分析能力极为薄弱。说白了就是:中国学生的中国历史,在学术意义上学得并不如美国学生。这一点,我曾在交谈中请一位中国学生自己反省一下。另外,如果你说英语写作阻碍了表达,那么请问同样的论文,你确信你用中文能写得很好吗?结果这名学生摇了摇头。
我在和中国学生的课后交谈中发现:国内的中学教育到目前为止仍然欠缺人文社科的学术写作训练。在中国大陆的中学作文训练中通行的仍然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分类,在历史这一学科考试中问答题和材料分析会要求成段的论述,然而仍然不是一篇完整的带实证研究性质的文章。在上述三类中国式的主要文体中,事实上没有一类属于美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熟悉的社会科学“研究论文”范式。这种中式文体分类不仅把主观判断、说理和客观描述、引证割裂,更因此缺少那种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证据、进行独立研究的训练,导致一些中国学生错误地认为“写论文”就是“发议论”。同时,关于规范引用和注释的训练也严重缺失。有的学生自己已经不愿意去细读一本书,一开口就是“罗胖子”如何如何。这种思维能力弱化的现象,会更加导致中国学生在自认“数学好”的迷梦中进一步把经济学和数学,统计作为自己的舒适区,但一旦经济学系的某门课也要求写论文,自信心立刻就被低分打击。
眼下,低龄留美学生群体在生活和心理上的融入障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加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需要注意到,学业上的不适应是部分学生厌学,退学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注重通识教育和文理平衡发展的高等教育制度下,想一味依赖“数学好”,避免相关文化背景和人文社科学术写作是不太现实的。留学的目的终究是学习知识和自我提升,与其以“顾客”甚至“金主”的心态苛求和指责美国大学没有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心理协助,不如也正视弱点,积极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向舒适区扎堆逃避,给美国大学留下中国留学生和美国文化格格不入的印象。事实上,近期美国的一项的高等教育研究就已经把历史学科在常春藤名校的衰落公开(部分地)归罪于亚裔学生太多,言下之意就是亚裔学生除了“能赚钱”的专业以外,对其他一概不感兴趣,并已经破坏了美国的古典教育传统。我觉得这是值得中国父母思考的。
相关阅读:
作者:伍国,系美国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研究专业负责人,原载: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